最近幾年來照護病患的感覺,發現也漸如當年授課教授跟我們講的,
平均壽命會越來越長,並且疾病的發生也會壓縮到生命的最後階段。
隨著天氣變涼以後,又看到一堆中風的病患,只是跟十多年前照顧的感覺不同的是,
他們的平均年齡變大了,而且有一部份是重複性中風的患者。
這代表什麼意思?
代表之前的第一次第二次中風並沒有將他們擊倒,有越來越多優秀的醫事人員
用更先進的科學將本可能死亡的他們從鬼門關救回來。
當然,每次救回來之後所需要恢復訓練的時間就會更長,而且每次處理的併發症也通常越多。
所幸治療的人也越來越進步,所能提供的醫療服務也越來越普遍。
這,不就是個讓病患『不得好死』的社會嗎?
在提供這麼多第一線援救徘徊於鬼門關的病患回來之後,
是否應該提供更多讓他們能夠經過調整然後部分融入社會活動的方式?
而不是發出更多好人卡,阿不是說錯了是更多的殘障手冊讓國家資源花費在這邊越來越多,
形成財務的重擔,卻一直轉嫁在醫療界。
一直以為所謂的健保黑洞,不是在什麼藥價黑洞而已
(我可沒聽說誰要去查連鎖便利商店的飲料黑洞),而是民眾老年化以及疾病程度複雜化
等造成的成本增加。
有沒有人做過相關研究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