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姐的網站上看到郭德堡變奏曲的討論,來把舊文翻出來一下。
想看圖的請到這邊:
http://blog.yam.com/tonyshell/archives/425521.html
講到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ariation),相信很多人都喜歡而且不陌生。
這個巴哈在他創作生涯的高峰期所寫的作品,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治療他的好友Hermann Karl von Kaysering伯爵失眠的問題。


Kaysering那時擔任俄國駐任德勒斯登宮廷的大使,在著名的Catherine the Great 女皇手下做事,(有趣的是,Kaysering 跟Catherine君臣兩人翻譯的名字都一樣是凱薩琳,因此還是保留原文較不會混淆。)因為公務繁忙加上思鄉所以患了失眠症。因此身為好友的巴哈為了報答知遇之恩(Kaysering先前曾任命巴哈擔任composer to the Royal Court of Poland and Saxony,就是皇家御用樂師那類的意思。),便寫了這首名曲,由巴哈的得意門生J.Gottlieb Goldberg演奏給伯爵聽。伯爵後來失眠有無改善倒是不可考,不過Goldberg29歲便英年早逝,這首巴哈為他量身定做的曲子卻流傳至今。
這次要講的是一張無論在演奏水準,歷史意義上都屬『祖媽級』的名碟。

Wanda Landowska(蘭朵斯卡),出生於華沙(真是巧合或命運的安排?原作者巴哈也曾受封為Poland的皇家作曲師),4歲便開始學習鋼琴,17歲起則旅居柏林,巴黎等地,1909年便著作一本關於大鍵琴的經典著作"Musique Ancienne",而自1913年起便開始教授大鍵琴,至二次世界大戰時因躲避納粹戰禍方定居美國。在20世紀之初,其實大鍵琴已經沒落很久了,幾乎將近一百年沒有作家為它寫作過曲子(最近的一次也是海頓的交響樂裡出現),就是Landowska將這古樂器賦予新生,並且整理巴哈的曲目演奏,我們才有今天的郭德堡變奏曲可以欣賞讚嘆,因此這位發現者的錄音也就彌足珍貴了。
(因此有樂評誤植是顧爾德重新發現郭德堡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甚至著名的Claudio Arrau(阿勞)也曾在1940 年代錄製過此曲,但是由於表達對於Landowska的尊敬,因此還猶豫許久以至發行延宕。
根據恩師鋼琴名家戴憲毅老師的觀點,由於設計與結構的不同,大鍵琴的彈奏在節奏與強弱音的掌握,以及延長音的表現上要比現代鋼琴來的困難的多。因此這首技法的表現,照原譜的速度表現絕對要比隨性快節奏彈奏來的困難的多。在Landowska的演奏當中可以充分體會到那種『大匠不工』的樸拙卻又沉穩富含深意的感覺。
至於Aria以後的variation,更可以令人驚喜的欣賞演奏者的平衡感與賦格技法的精準掌握。對於聽慣Pinnock的遵古技法,或者顧爾德的超技華麗表現後,以為沒有更豐富表現時,聽這張的確給人一次次的驚喜與讚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nyhsu96 的頭像
    tonyhsu96

    許宏志醫師的疼痛復健診療室

    tonyhsu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